年3月20日17点35分
我们将迎来“春分”节气
春分,古时又称为“日中”“日夜分”“仲春之月”,为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第四个节气。《明史·历一》说:“分者,*赤相交之点,太阳行至此,乃昼夜平分。”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,昼夜几乎相等,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,开始昼长夜短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二月中,分者半也,此当九十日之半,故谓之分。秋同义。”进入春分节气后,雨水明显增多,气候温和,阳光明媚,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,此时也是早稻的播种期。春分至而阳渐长,万物茁生。候鸟要来了,燕儿筑巢,孵化育雏。“春雷响,万物长”,雷公电母们正在唤醒惊蛰半朦胧之龟蛇。
“南太湖号”联合湖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、医院共同推出《节气养生大讲堂》,湖州名医在线为大家细数养生宜忌。今天,医院主任中医师程祖耀给大家介绍春分时节如何中医养生。
春分之令,尚未脱寒,春季养生,天气乍暖还寒,气候多变,温差较大。湖州有俗谚:春捂秋冻,另有春不减衣,秋不戴帽之说。春分气温还没有全暖,所以不要过早减去冬衣。已经穿了几个月的棉袄,身体的寒热调节机能与冬季的环境温度相对平衡。春分时节,气温差异大,过早穿太少,一旦气温下降,就难以适应,还会让身体抵抗力下降。病*细菌会乘虚而入,容易患上感冒、支气管炎等疾病。因此,要顺应气候宜适度“春捂”。但“春捂”是有一定限度的,并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,而是强调脱衣要“递减”,即衣物增减既要视天气的变化情况而定,也要根据自身的体能素质。
人的阳气根于肾,春季随着阳气回升,肾中阳气也会逐渐生发,而肾居腰府,阳气从此向全身散布。一旦有风寒入侵,阳气就会被困于下,使腰以下的血液循环受到阻碍,出现腰膝酸软、疼痛麻木等症状。因此初春时节,不要换得太快,脱得太早。
临床上会遇到一些病人,容易在凌晨四、五点钟的时候,突然觉得肚子发凉,腹痛肠鸣,就开始拉肚子了。且大便稀薄,混杂不消化食物,排完便以后,浑身软弱无力,甚至有的人出一身虚汗,路都走不动。中医称其为“五更泻”。这是由于肾阳不足,命门火衰,阴寒内盛导致的。因此,到了春分节气,不要过早减掉冬衣,以防外邪乘虚袭击机体。
春天时节,如肝阳生发(气血外行肌表,内脏气血分配相对不足)太过,人们常感困顿乏力、昏沉欲睡,这就是人们常说的“春困”。对出现“春困”如何去除,一是早睡,保证充足睡眠时间,做到早睡早起(现代人们最难做到)。成年人必须每天保证8小时左右的睡眠,儿童和青少年则每天应该有9小时的睡眠。二是保养肾精,中医认为肝肾同源,肾精充足,才能适应春季肝阳生发,达到阴阳平衡。三是调和饮食营养,以适应春天阳生阴长的物质需求。四是适当增加运动,如散步缓行,或结伴郊游,在春光中舒展四肢,呼吸新鲜空气,多晒太阳,达到强壮筋骨,振奋阳气。以上四点,顺应春季阳生规律,减少春困发生。
春分时节要做到心平气和,保持身心轻松愉快,安养神气,与该时节的“阴阳平衡”相适应。春分时节,春光明媚,莺飞草长。此时是郊游踏青的好时机,在风和日丽的时候,与三五好友结伴郊游,既欣赏春色美景,又增加情感交流,以利于肝气的舒畅调达。
春分节气茶食药膳有三
药王孙思邈曾说:“春日宜省酸增甘,以养脾气”。意思是春季宜少吃酸食,适当进食甜食。中医认为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,多食酸味食品会使肝气过盛而损害脾胃,所以应少食酸味食品。同时,由于肝气旺,易克脾土,因此饮食方面同时也要注意健运脾胃,健脾祛湿。饮食上可多吃姜、葱、韭菜、淮山、莲子、枸杞等食物。在此介绍三款茶食药膳。
玫瑰花2g,代代花1g,枸杞子3g,北沙参3g,女贞子3g,甘草1g。
用95℃以上的沸水冲泡,保温杯闷5~6分钟后,凉至可入口,可反复冲泡至无味。一日一剂。
甘凉馥郁,疏肝沁脾。
2、淮山茯苓粥淮山20克,茯苓15克,粳米克,大枣(去核)6枚。
把材料洗干净,一同放入锅中,加适量清水,大火煮开后改小火煮至粥熟米烂,调味即可。此为2~3人分量。
健脾养胃祛湿。
3、五指毛桃枸杞乌鸡汤五指毛桃50克,乌鸡克,猪瘦肉克,枸杞子20克。
乌鸡切块洗净,焯水。将所有材料放入砂锅,加适量清水,武火煮开,改为文火煮60分钟,调味即可。此为2~3人分量。
补髓生精,健脾补肺,利湿舒筋。
来源:湖州发布
编辑:姚淑芬张凯伦总监制:费海峰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