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贞子

首页 » 常识 » 预防 » 听十个小康村掌门人为你破解致富密码
TUhjnbcbe - 2024/5/5 16:44:00
白癜风QQ交流群 http://www.guanxxg.com/news/roll/1568635.html

特别声明: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“新华号”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。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

编者按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。“小康不小康,关键看老乡。”如今很多乡村已经先行一步,步入小康行列。小康村,意味着村庄经济发展、治理有效、社会和谐、环境优美、生活殷实。半月谈编辑部特别约请十个小康村的当家人,探寻村子在奔向小康的路途中,有什么诀窍,又有哪些心得。我们期望,从各地小康村掌门人朴实的话语中,找到乡村振兴、全面小康的成功密码。

十大小康村:

1.浙江城西村2.山西贾家庄村3.海南施茶村4.四川宝胜村

5.山东孙庄村6.辽宁张家村7.湖南新卯村8.江西肖淇村

9.江苏马庄村10.福建西安社区

浙江三门县城西村:8任书记,63年接力长跑

半月谈记者沈锡权王俊禄

谁能干谁干、谁合适谁上,精力能力跟不上要主动让贤——章以家

当家人一任接着一任干,每任都干出好成绩,何愁村庄不能实现小康。

年,原名“翻身村”的城西村首次建立党支部。至今,这里的村民给每一任书记都起了绰号。第一任干了24年、因种粮标兵获奖一头老黄牛的章正合,是“老黄牛书记”;第二任抢喝改革“头口水”的金积贵是“先锋书记”;第三任办砖厂建新房的章以齐是“智多星书记”;第四任加入“亿元村”、减掉发展瓶颈的叶加法是“加减书记”;第五任带头拆违的章宏将是“自拆书记”;第六任“让利让地让贤”的章宏军是“三让书记”;第七任改变发展模式的章平是“三改书记”;装着6个支架仍四处奔波的现任书记章以家被称为“拼命书记”。

浙江城西村,村干部与村民代表议事

60多年来,这些乡土干部有一条不成文的契约:谁能干谁干、谁合适谁上,精力能力跟不上要主动让贤。年换届时,章平推荐时任副书记章以家当书记,自己当副书记。手把手,传帮带,传承引领,造就历届班子坚强团结。

一方面是选人,一方面是干事。第四任书记叶加法大胆设想:在全县农村第一个建起90幢小康楼。他日夜蹲守工地,计划顺利实现。第五任、第六任村支书章宏将和章宏军,持续推进改善村民住房条件,安排临街宅基地和开展立改套建设,彻底改变了村庄面貌。

村民章以简在村里干了35年文书。在他看来,守规则是村里最大的事。几十年前,城西村建立村级财务“三不”铁规:对任何人不借钱、不贷款、不担保,刚性执行加上严密监督。60年来,城西村没有一个村干部出现廉洁问题,也没有针对村两委班子的信访反映。

利益面前,历任书记选择靠后站。如分配小康房人多房少,几任书记都主动把分房指标让出来。叶加法妻子不无埋怨:“跟你一辈子,没住上新房子。”正因如此,没有谁会认为“跑关系”有用:“书记都主动让出名额,谁还好意思走后门,还怕不公平?”

山西汾阳市贾家庄村:众人抱薪,共同富裕

半月谈记者孙亮全

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,开创能力弱,因此农村发展,需要坚强的组织,需要抱团取暖——邢万里

村庄变小康,做强集体经济,有其必要条件,首先需要村里组织有效、领导有力,带头人要去除私念、凝聚人心,村民个体才会真正把大家的事当作自己的事。

贾家庄村,这个“一无矿产资源、二不毗邻大城市”的小村庄以集体经济“茁壮”见长。上世纪80年代,包产到户的浪潮席卷全国。时任党支部书记的邢利民根据贾家庄实际情况,在年实施双层经营模式。但不久后,两极分化现象出现,村里的办厂、包地能手一年收入四五万元,但一般村民收入下降20%。怎么办?

邢利民提出“亏了我一个,富裕全村人”的口号,要求村干部带头放弃每年收入四五万元的小企业,交给集体,集体有钱之后再还钱。年开始,贾家庄村两委干部将企业、土地全部上交集体,集体对两委干部及家属实行工资奖金供应粮制度。

干部能带头,组织有人信,人心也就齐了。现任贾家庄党委书记邢万里说,随后十几年,村里陆续兴办塑料厂、造纸厂、水泥厂等。“什么赚钱干什么,以滚雪球方式完成积累。”

也正是由于村级组织始终能够凝心聚力,新的发展思路才得以快速捕捉:贾家庄推倒年产30万吨焦炭的机焦炉,将服役18年的水泥厂改造成工业文化创意园,建成酒厂、花园酒店、展览馆等项目,生态园、素质拓展等项目也接连出现。

众人抱薪,收获的是发展之火、希望之光。年,30多位知名作家汇聚当地,办起吕梁文学季。第20届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烈性酒大奖赛也在此举办。

海南海口市石山镇施茶村:养护生态,石头疙瘩变金子

半月谈记者赵叶苹王自强

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的道路,是村庄发展致富永远的坚持和信念——洪义乾

村民在海南施茶村石斛园展示新鲜的石斛鲁鹏摄

“嫁女不嫁金,不嫁银,谁家缸多就成亲”,这首歌谣生动记录了施茶村的严重缺水状态。而今,这个满是石头的地方却成为明星村,春天一到,遍地石斛兰。

施茶村位于海口石山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脚下,到处是火山岩浆凝固而成的黑色玄武石,村民祖祖辈辈只能从石头缝里“抠”土,靠种木薯、地瓜等糊口。

年,施茶村两委班子到外地考察石斛种植。回到村里,村总支部书记洪义乾决定“第一个吃螃蟹”。他拉着亲戚,三亩五亩地整出亩种植基地。

看到洪义乾石斛产业园日渐红火,村民纷纷要求入股。很快,占地多亩的施茶村石斛基地建成,不少村民年底有分红,月月有工资。负责带领游客参观的老党员洪尚科说:“只要找对路子,穷疙瘩也能变废为宝。”

洪义乾如今有个更大的梦想:“我要将施茶村当成一座景区来打造,而不是把村子作为地质公园景区的陪衬。”这样的底气来自施茶村多年对生态的维护。“村里没卖过1分地,没拆过1间房。”洪义乾说,施茶位于海口近郊,很多开发商属意于此,但村两委始终坚持“土地永远是村民的”,村里没有一间工厂,没有一处商品房,生态环境得到最佳养护。

人无我却有,发展得先手。行走在石屋、石墙、石头铺垫的街巷,石头打造的工具,长在火山石上的金钗石斛,富硒土壤里生长的各类火山农产品,都能让人感受到施茶人独特火山文化活的灵魂。

四川成都龙泉驿区宝胜村:农旅结合,葡萄为媒

半月谈记者许茹袁秋岳

奔向小康,有其多元路径,需与时俱进,转型升级,以高质量发展让家底变厚,也需因地制宜,找准本村的独特优势,捕捉市场动态——何旭

年前,客家人从闽粤赣大迁徙而来,约万人口在成都东山—龙泉山一带落脚生根,繁衍生息。宝胜村就坐落于此,是纯客家古村落之一,有着独特民风民俗,但也曾是相对贫困村。如今,这里特色农业、客家文化相得益彰,形成动人的小康村画面。

最初,宝胜村葡萄种植品种单一、品质较差、市场占有率不高,当地在0亩的葡萄基地基础上,集中做强亩有机葡萄基地,同时引入以色列水肥药一体化智能滴灌系统,完成乡村旅游功能配套,发展“互联网+农业”。从此,这个村一年四季花果不断,宝胜村的葡萄价格也比原来品种高出四五倍。

宝胜村的葡萄让前来摘果赏花的游客络绎不绝。趁此机会,宝胜村整合社会资源,促成“宝地胜景乡村旅游规划”。

大量特色活动吸引了世人的目光。宝胜村党委书记何旭介绍,“万株葡萄树,千人来认养”活动,招来80余家单位、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葡萄认养,年均认养金额超过40万元。连续多年开展葡萄采摘节活动,吸引成都周边市民到村里吃客家饭、穿客家衣、说客家话、唱客家歌、听客家戏,既满足了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,也促进了群众致富增收。

2月,宝胜村春意尽显,玉兰花和油菜花渐次盛开,葡萄藤架沿着蜿蜒小路延伸。

游人在宝胜村游玩

依托葡萄基地建设生态绿道、观景瞭望台等10余个功能配套设施,宝胜村打造的葡萄文化主题民宿,年均接待游客2万余人。

山东曹县大集镇孙庄村:青年干电商,网上求胜场

半月谈记者闫祥岭

发展电商吸引年轻人返乡,年轻人又推动产业进一步发展,村里形成“人人有事做,家家有钱赚”的喜人局面——孙学平

虽遇服饰销售淡季,但在孙庄村,不少农民仍紧盯电脑,神情专注,各种款式演出服、汉服一一呈现在屏幕上。

“开网店后,第一个儿童节就卖了80多万元的货,市场太火爆了。”90后孙康佳年退役回家时,孙庄村的电商已经风生水起,身边人动辄谈电商,朋友们大多有网店。年,他和爱人加入电商大军,销售的是儿童演出服装。

儿童演出服装市场蛋糕虽大,竞争却也越来越激烈。村支书孙学平介绍,孙康佳与身边年轻人一样,从贴吧、汉服群学习基础知识,逐渐知道飞鱼服、齐腰襦裙,也了解到更多市场需求——汉服的利润比儿童表演服装高,且市场需求常年稳定。针对汉服爱好者的消费偏好,孙康佳的团队开发出几十款产品,并在花型、版型方面申请多项专利。意料之中,一些改良款式的销路越来越好。

80后杨巍瞄准的则是演出服:“年春节回家过年时,听说演出服供不应求,利润可观,村支书就组织了我们一些人去别的村参观学习,那是我第一次接触电商。”

在外东奔西跑,不如回家淘宝,孙庄村像孙康佳、杨巍一样的返乡青年越来越多,近年更是有10多位大学生毕业后回家创业。

孙学平说,村里发展电商吸引了他们,他们带回成熟技术和先进理念,又有力提升了村里电商产品质量和网店经营水平。

如今,10多家快递公司在村里安营扎寨,多人的村庄引来1多外来人口就业。

辽宁盘山县张家村:清理“五堆”,美丽乡村入画来

半月谈记者徐扬邹明仲

要改变落后的农村面貌,必须找到突破口,最直观的就是解决“脏乱差”问题——赵红光

整洁宜居彰显着小康生活的品质。

从村容环境整治入手,做优公共空间,逐步在垃圾分类、清洁取暖、食品安全等民生实事上取得突破,实现宜居乡村全域化,农民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与市民同样服务,特色产业也受此带动快速发展。

到辽宁盘锦旅游的游客开车路过张家村,都会被小桥流水绿树掩映、篱笆小院蔬果满园的美景吸引,进村拍照。

与一些农村一样,这里的村容环境曾经很不理想,而且缺少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。曾有村民感慨:“能有条下雨天不沾泥的沙石路就很好了,不然一下雨,不穿靴子都难出门。”

张家村党委书记赵红光说,当时家家户户把垃圾堆、柴草堆、杂物堆、灰堆、粪堆放在公共区域,夏天时气味难闻,刮风天满村尘土飞扬,出门“雨天一身泥,晴天一身灰”。

清理这“五堆”,就是整治村容环境的一个重要突破口,当时被称为推行“五进院”:推行户户垃圾堆、柴草堆、杂物堆、灰堆、粪堆“五进院”,释放长期被农户侵占的公共空间,以此推动宜居乡村建设。

不少村民说,刚开始时“五进院”把自家空间缩小了,心里不乐意。可看到环境越来越好,村里还帮着指导家里的庭院功能分区,心里越来越敞亮。现在要是有人破坏环境,人们都会制止。

赵红光介绍,环境美化后,张家村开始大力推行垃圾分类,清洁取暖、食品安全等民生工程,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功能,村民在购物、用气、出行等方面更加便捷,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质变。

赵红光说,农村环境的巨大改变,带动形成民宿休闲、乡村旅游、认养农业等特色产业,而特色产业又反哺美丽乡村建设,使宜居乡村建设综合优势得到释放。

湖南长沙市岳麓区新卯村:群众金点子,治理好法子

半月谈记者刘良恒

乡村治理没有什么高深道理,群众积极参与,大家都出力,振兴就有希望——李应平

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农业税取消那段时间,新卯村里干群关系和党群关系都比较紧张,村干部没少挨骂受气,做多不讨好。

“为什么老百姓不买账?”新卯村党总支书记李应平说,经过无数次上门摸情况,村两委最终认定,村民有意见,一是因为村里多年没发展,二是村里事情插不上话。

转机发生在6年。当时,上级有政策,村里争取到筑水泥路的指标。汲取以往教训,新卯村村两委一开始就让村民参与进来。

上门征求意见,开支部会、村民代表大会,村民积极性非常高,出了很多金点子。

资金不够,全村集资,并发动在外地的老板捐款;拓宽路基,村民投工投劳,占有菜地田土不用补偿;天热难耐,村民自发送水。人心齐,事就好办,一条6.8公里的水泥主干道很快拉通,村民终于告别行路难的历史。借着这股东风,新卯村鼓励各村民小组筹工筹劳,群策群力,逐渐把通组入户的路也修好了。

尝到群众积极参与的甜头,新卯村在年新落成的村委会办公楼腾出一间房,挂上了“村民议事吧”的牌子。村民有事没事可以在这里喝茶谈天,找村干部反映情况,对村务发表意见。

一些村民在“村民议事吧”闲扯,提出可以引入保洁企业来清运垃圾,这一点子向村里提出后,村里评估觉得可行,就通过邀标方式,从四家候选企业里选了一家,由其负责村里保洁。

李应平说,正是因为有了村民的踊跃参与,许多村规民约得以制定并遵守,新卯村发展前行的每一步都有了不竭动力和强大依靠,新卯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、文明村。

江西南昌市新建区肖淇村:和谐家风,淳化民风

半月谈记者姚子云郭杰文

村里不少年轻人外出务工,留在家里的老人成为他们的牵挂,邻里互助一直是我们这的好传统——熊汗议

乡风文明展示着小康生活的底色。

让肖淇村村民脸上挂上笑容的,不仅有城里人羡慕的田园生活,还有日益和谐的家风。

肖淇村村民在蔬菜大棚里劳作

“在我们村子里,年轻人孝顺老人,看不到婆媳吵架。”说起村里家风,村民张知文一个劲地说好。

当地通过开展“好婆媳”“好妯娌”等评选活动,促进和谐家风建设。笑脸在每个家庭里泛起,好家风也让邻里互助的淳朴民风势头更猛。

肖淇村党总支书记熊汗议说,村里不少年轻人在外务工,为了更好照顾老人,在年重阳节,村里建起老年颐养中心,先后有40余位老人入住。“每天的伙食搭配合理,饮食生活有规律,老人们可以聊聊天。”张桂花老人说,心情好了,身体都硬朗了。

“村里社会风气要好,还要刹住一些陋习,从家风入手,突破口之一是实现婚丧嫁娶从简。”熊汗议说,肖淇村有这方面的村规民约,村民大多也比较支持,毕竟很多家庭既要忙于操办酒席,又要忙于参加各种酒席,挣点钱全砸在人情上了。

对于一些有抵触心理的群众,老干部、老党员、有威望的老人一家一户上门做工作,党员干部带头,工作得以顺利推行。“为了方便大家办红白事,村里还建起喜庆堂。”肖淇村党总支副书记张贵瑾说,红白喜事大家可以互相监督,避免盲目攀比。

江苏徐州贾汪区马庄村:文化暖心,乡风润村

半月谈记者陈刚

文化活动丰富了,群众与党员干部的联系就密切了。大家感觉很温暖,精神更充实,养老敬老、积极向上的氛围也水到渠成——王侠

“打竹板,响连天,各位乡亲听我言,今天别的咱不表,疫情防治最重要……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,马庄村村部广播里每天循环播放“疫情防控小快板”。

主持工作的马庄村党委副书记王侠说,喇叭和快板是马庄做好疫情防控的法宝,也是这里以文艺塑造乡村风貌的缩影。

文化立村、文化兴村,就是坚持向群众讲听得懂的话、能消化的理,走出党建引领、乡风润村、文旅富民的新路。

在马庄,各种文艺活动从年头办到年尾。有一支农民乐团自己编排小品、快板、舞蹈、歌曲,以及《新思想引领新时代》《水韵潘安》等节目,不仅在江苏打响了名声,还多次走出国门。

在马庄,文明是村民的行为自觉,志愿是特有的精神风貌。目前村里注册志愿者人,占常住人口1/4,每年组织志愿服务活动余次,传递党的声音,倡导移风易俗,为群众排忧解难、定纷止争。

文明乡风润人心,一些社会难题在马庄有了新办法。如被视为“国际难题”的婆媳关系,在马庄却有许多和谐孝亲的范例。村里鼓励年轻人逢节假日给老人送礼物、买鞋做衣服,张榜公布以示激励;年底,村里向10名“十佳婆婆”、10名“十佳媳妇”颁发证书和奖励。

富足的文化生活让马庄人开始探索发展新途径:打造独特民俗文化品牌;丰富马庄香包“徐州伴手礼”形象;利用文创综合体,引进马庄振兴学堂和文创民俗文化馆……独特的文化振兴乡村之路,越走越宽。

福建龙岩新罗区西安社区:“街头经济”变“共享经济”

半月谈记者陈弘毅

集体经济发展起来了,成果不应当只有分红,更应该是全方位的共富共享——章联生

小康村建设,有其价值指向,不仅要用富裕生活提升村民的幸福感,也要以抱团发展的成效彰显共同体建设的意义。

曾名为西安村现为西安社区的党委书记章联生回忆,上世纪80年代末,全村人人均耕地只有1分多,处于赤贫状态。没有土地,出路何在?机遇在于西安社区的独特区位。作为闽西区域中心的龙岩快速拓展,西安社区紧靠国道、交通便利成为一大优势。

在马庄村香包文化大院,村民在缝制香包季春鹏摄

很快,这位“阿生哥”找到以商贸业为重点的“街头经济”发展思路:间店面拔地而起并招标出租;创办建筑公司、旅社、车队等10多家企业;兴建商业城、水果批发市场、副食品批发市场;引进3家总投资超0万元的外资企业;开辟工业小区吸引企业落户。西安社区的发展由此走上坦途。

更让每一名社区居民感到自豪的是,社区多年前就依托集体经济设立“58金”。这是西安社区从集体收入中拨出专款设立的尊敬老人福利金、遵纪守法金、教育事业保证金、住院报销金、天灾人祸救济金、联动保险金等58种奖励或补助基金,发放面覆盖社区0多人,每年发放的福利金就达多万元。

“近些年,我们还先后筹集多万元,先后修建村道12条,铺设水泥路面16条,建起综合文化活动广场、多功能图书室、科普e站、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、幼儿园等。”章联生说,必须让发展成果由全体社区居民共享,才能让其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持续提升。

来源:《半月谈》年第9期原标题:《十个小康村,对话掌门人》

编辑:许中科原碧霞

责编:张婉祎

校对:秦黛新(实习生)

来源:新华号半月谈新媒体

1
查看完整版本: 听十个小康村掌门人为你破解致富密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