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醒,是一个有深厚家乡情怀的年轻作家。每到传统节日,都会写几篇精彩的文章。这篇文章端午节前就发给了我,但因为连续加班,没有及时编发,甚为抱歉。郑重推送,以飨读者。
当我发现小区里的那丛艾长起来的时候,我便知道端午节近了。
据《易经.系辞上》载:“天一、地二;天三、地四;天五、地六;天七、地八;天九、地十。
意思是说奇数为天,偶数为地,五月五日的月和日都是奇数,属阳性,象征阴阳不调。而在古代五月五日又被称为“恶月恶日“是需要祭祀和避邪祛恶的日子。
民间传说端午这个节日是纪念战国时期晋国诗人屈原的。在史书中仔细搜寻端午的起源,最流行的说法是在汉末以后才逐渐定型的纪念屈原说。
曾经在梅毅老师的一期节目里了解到:关于端午节的故事最早的是春秋时期的伍子胥,他的故事比屈原还早了两百多年。他们的经历曲折、跌宕,寄托了老百姓祈求安康的宿愿。
到了端午节,主角便是艾和粽子了。
艾,不过是一种普通的草。但是经过传统文化的传承,它被赋予了另一种神圣的意义。
民间有谚语: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。每当端午前一天,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好新鲜的艾枝,等端午这天,天还不亮就把艾条插在门口了,寓意避邪祛恶。
哎呀!坏运气统统被艾条挡在门外了。这便是一种美好的祈愿。
艾又是一种药食两用的植物。可消红肿又可治治跌打肿痛,身上的病痛也都可用艾条来灸。小时候的夏天都是点艾来熏蚊子的。
记忆里最深的事情也都是些陈年旧事了。小时候的端午节我们称作“五月单五”。旧时的艾随处可见,在乡野里,它如同石头一样普遍。
将艾草放在脸盆里给孩子洗脸,寓意耳聪目明。还有种习俗便是,将采来的艾叶放到锅里,烧开水,锅里沸腾的时候,甩上几个鸡蛋,大火再煮至蛋熟。
空气里弥漫着的都是艾叶的清香气。碗里的汤是淡淡的绿色,卧着的蛋白,仿佛蓝天上的朵朵白云。迫不及待的喝上一口,唇齿生香。更奢侈一点的就再撒一把白糖在碗里,那才是真真的色香味俱全呢。
艾还可以用来缝制荷包。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将花布裁剪成各种形状,有心形、圆形,或者杏与桃的形状,在荷包的两侧缝上红线,套在小孩的脖子上。荷包挂于胸前,清香宜人,又能祛虫避邪,真称得上是件精美的工艺品了。
我想,在那些遥远的年代,荷包该是香水的雏形吧?
再说说端午的粽子。
小时候吃过的粽子是用桲椤叶包出来的。叶子阔而肥大,是典型的地主婆。用的大都是小米、黍米和大枣的馅。现在湖区包粽子多用苇叶,将新鲜的苇叶打来晾晒干,用的时候再用水泡软。
现在包粽子用料极其丰富,糯米的居多。花生的、黑米的、八宝的;口味也多:甜的、咸的、甚至辣的。真的是只有做不到的没有想不到的。
说到包粽子,我真不是手巧的女子。细长的苇叶握在手里,总觉得它像长了腿,怎么摆弄它也不听话,不是米洒了就是叶子开了。学过几次,包出来的粽子始终不太像样就作罢了。
看过邻居嫂子包粽子。那些苇叶握在她的手里就像被驯服了一般,从拿叶到盛米再到成型几乎一气呵成,一连串的动作如行云流水一般。
包出来的粽子有好几种形状,枕形、三角形或者桶状。我在旁边看着,忍不住地称奇:一方水土养一方人。水乡里的人就是巧啊!
煮粽子是个漫长的过程。炉膛里的木柴噼啪作响。热气出来了,粽子还未出熟就闻到香味了,粽子味由淡变浓如女子渐渐涂抹的胭脂。空气里飘着的有苇叶的清草气、米的香气,红枣的甜气,直让人垂涎三尺。
包的粽子除了自己吃,还会馈赠亲友,趁着端午的节气彼此分享尝鲜,既增进了友谊又联络了感情。所以说这端午的粽子又是友情的使者。
关于端午的活动还有很多,比如赛龙舟、立鸡蛋……各个地方的风俗不同而已,但是心中的祈愿都是美好的。
如果说春节代表的是团圆,清明代表的是缅怀,那么端午节代表的便是奋发向上的精神。万物讲“春种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”,端午节正处于夏季最旺盛的时期,万物可着劲儿的生长,努力向上。人在仲夏也变得特别的精神。
五月五日端午节,不管身在何方,都不要忘了插艾或者吃粽子,带着美好的祈愿、愉悦的心情,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。
(作者苏醒,桓台作协会员,年6月)